案例背景
延安,被人们誉为中国革命的圣地,从1937年1月到1947年3月,中共中央曾在这里落脚、锤炼,又从这里出发,走向全国胜利。走进延安就像是走进了一座巨大的博物馆,这里拥有深厚的历史和革命文化积淀。在延安众多的革命旧址中,位于市区清凉山的新闻出版部门旧址是中国新闻出版事业的摇篮,中共中央在延安时期,清凉山曾是新华通讯社、解放日报社、延安新华广播电台、中央印刷厂等众多新闻出版部门的所在地。2018年8月,宣传部全体党员终于圆梦,来到了自己心中的圣地——清凉山,追根溯源,致敬那心中的梦想!致敬,那砥砺的奋进!致敬那不忘的初心!
创新做法
根据宣传部工作实际需要,党支部本着“贴近党员、贴近实际”的原则,根据党日活动的要求,精心策划将党日活动延伸开来,让党日活动深入人心。

在杨家岭宣传部,学习《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1942年5月,中共中央宣传部在杨家岭召开了著名的延安文艺座谈会。毛泽东作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深刻的阐明了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根本方向和文艺工作者和与工农兵相结合的根本道路,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文艺理论,进一步推动了延安文艺界和全党整风运动的深入开展。至今,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提出的: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这一系列思想一脉传承。结合工作实际,党支部成员一边学习《讲话》参观展览、展室,走访实地,一边结合自身谈体会认识,为下一步宣传工作献计献策,对支部活动如何创新各抒己见。促进了宣传部工作的不断进步。
登上清凉山,传承红色基因强化使命担当。清凉山又称为“新闻山”,当年中央新闻单位主要以清凉山为阵地,在党中央的直接领导下,白手起家,肩负起党的“耳目喉舌”重任,积极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动员和团结全国人民为夺取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被载入中国革命的光辉历史。
走入展馆,感受根之所在。

走入延安新闻纪念馆,观看着延安时期新华社的珍贵照片和文物,其中既有毛泽东主席为新华社写的评论稿、当年编印的《参考消息》,也有工作人员使用过的英文打字机、手摇发电机等。
感受着当年生活条件的艰苦,感受着当年宣传人精神生活的丰富多彩,谈论着当年只有两三部电台、100名左右工作人员的小小通讯社,发展成如今软硬件条件一流,已跻身世界四大通讯社行列……;谈论着走入新时代,党中央把宣传思想工作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实施一系列重大举措……;谈论着如何增强让自己不断掌握新知识、熟悉新领域、开拓新视野,增强本领能力,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使自己成为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能打胜仗的宣传思想工作尖兵……。
登上清凉山,感受力量之源。

登上风景秀美的清凉山,新华社总社旧址便呈现在眼前,两排相对的石窑洞分别为新华社和解放日报社编辑部旧址。走进这些条件简陋的窑洞,很难想象这里曾是党中央新闻事业的“中枢”,当年来自各地的信息每天源源不断地汇总到此,又由这里通过电波发往全国和世界。陈毅同志曾做诗称赞:“百年积弱叹华夏,八载干戈仗延安。试问九州谁做主?万众瞩目清凉山。”如今,我国发展已进入新时代,如何更好地履行使命职责,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从严治党伟大事业鼓与呼,营造良好舆论环境?在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复杂严峻,如何赢得意识形态领域斗争胜利?技术变革带来新媒体迅猛发展,如何在融媒体传建设中勇立潮头?各位党员同志深深思考,提出要对对形势任务认真研判、科学分析,制定规划,绘制发展蓝图。纷纷表示要向先辈学习,传承精神,汲取力量,创新发展,为学校的发展建设贡献力量。
实际成效
在缅怀先辈的同时,更重要的是传承红色基因,发扬新华精神,踏着先辈的足迹前进,更好地履行党中央赋予的使命职责。传承和发扬老一辈新华人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自觉增强“四个意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继续努力,奋勇向前!此次党日活动不仅限于地点的变化,还增强了党员间的互动交流,大家相互勉励答疑释惑,增强了党日活动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通过学习,宣传部党支部对两微建设不断探索,取得了浏览量和粉丝数双双突破;新闻媒体报道量较2017年增加1200余条,增幅达92%;中央电视台、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国教育报》等国家级重要媒体报道量增幅51%;纸质媒体头版、重要版面头条数增幅16%,持续唱响“天职好声音”。2019年3月7日,天津市委网信办发布的《2018年度天津市教育政务新媒体综合影响力排行榜TOP10》中,我校加权综合得分排名第四,位列市属高校第一名,荣获“教育新希望”奖。